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。
(武则天)
长寿二年,公元693年,洛阳城。
我们知道唐朝的都城,是长安,但是当时是武则天称帝,是武周时期,武则天把洛阳升级为了神都,也就是都城,而长安则被降级为了副都。
洛水穿城而过,碧波倒映着宫阙楼台,明堂高耸入云,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说这洛阳城里,有一个叫做赵师韫的御史大夫。
在洛阳上班的御史大夫,那就是京官。
本朝自开国以来,设御史大夫,级别是从三品,到武周时期已经是正三品。
这个职务,那不是盖的,首先御史大夫等于是宰相的副手,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就是副宰相,同时御史大夫还有监察百官的职能,在唐朝则相当于是最高级别的检察官。
而且最主要的是,这个职业的前景非常不错,一般都是用来顶替丞相的。
比如老丞相辞职了,退休了,那一般就是御史大夫顶上。
那么我们可以说,赵师韫是当时大唐政坛上的一个显赫人物,级别高,发展好,身份贵重,他是人上人啊。
但是,就在这一年的某天,赵师韫在下榻到洛阳的一家客栈中时,一个店小二身怀利刃,出其不意,冲到赵师韫的面前,举刀便刺,是白刀子进去,红刀子出来,赵师韫没有防备,应声倒地,不多时便死了。
当朝御史大夫,被刺杀于客栈之中。
而刺杀他的这个店小二,名字叫做徐元庆,是一介平民,在杀死赵师韫后,他不慌不乱,没逃没跑,而是直接就去投案自首了。
看得出来,徐元庆很坦然。
徐元庆为什么要杀害赵师韫呢?这要从多年前的一桩往事开始说起。
赵师韫,早年间在地方工作,在同州下邽,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做县尉。
县尉,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,主要负责治安法律方方面面的工作。
徐元庆就是下邽人,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下邽,他的老父亲呢,叫做徐爽,因为犯罪,被赵师韫抓获,定罪之后,还被处以了死刑。
比较可惜的是,徐爽究竟犯了什么罪,审理案件的过程,全都没有记载,我们只能知道,徐爽的案子是赵师韫办的。
推测,这个案子也许办的并不公正,或者徐元庆认为,父亲罪不至死,反正他对案子的处理结果很不满意。
期间,他也曾经多次上访,尽他自己最大的能力到一些衙门去申诉,但是没有什么结果,也没能影响到赵师韫的升职。
对于赵师韫来说,徐爽的案子不过是他日常的工作内容之一,他也不会一辈子做县尉,很快就调走了,到新的地方,担任新的官职,处理新的事务,他兴许都不会记得有徐爽这么一个人,但是对于徐元庆来说,这却是难以磨灭的记忆。
时间一长,徐元庆就把父亲徐爽的死归咎到了赵师韫的身上,认为父亲是赵师韫害死的。
并且,他还逐渐萌生了要替父亲报仇的想法。
只是吧,这赵师韫,他升职升的够快的,几年时间就从县尉升到了御史大夫,两个人已经不是一个阶级了,别说刺杀赵师韫,如上文所见,赵师韫此时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京官,现在就算是想要见赵师韫一面,你也难比登天啊。
但是,徐元庆他是打定了主意,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,只要自己有这个心,就一定能做到。
那徐元庆是怎么做的呢?几年之后,他离开了下邽,来到神都洛阳,隐姓埋名,在洛阳的一家官办客栈做了一名店小二。
实际上,洛阳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大城市,官办的驿站,客栈数不胜数,徐元庆只是随便找了一个客栈做店小二,除此之外他也别无办法,他只能是等,只能是碰运气,希望概率学可以眷顾他。
徐元庆想,赵师韫是做京官,那他难免就有交际应酬,也一定会往来洛阳城的客栈之中,自己盲目寻找,那不太现实,因为赵师韫家住哪里,自己也不清楚,想要到赵师韫的单位去找赵师韫,那也不太现实,因为皇宫警卫森严,徐元庆也进不去。
所以,徐元庆只能等待,他只能等待有一天赵师韫因为工作或者其它原因走进这家客栈,自己才有机会动手。
凡事无巧不成书,在客栈干了几年之后,已经贵为御史大夫的赵师韫有天真的就下榻到了这家客栈中。
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,徐元庆蛰伏数年,等的就是这一天,他不动声色,借着给赵师韫上菜的机会,手起刀落,直接就把赵师韫杀掉了。
赵师韫倒在血泊之中,生命体征渐渐消失,眼前也慢慢变黑,看着这个把自己刺杀了的店小二,赵师韫只是好奇——
这个人,究竟是谁?
朝廷命官客栈被杀,这在当时来说,那算是大新闻了,虽然说当时没有互联网,没有报纸,但是架不住这个事情实在是太严重了,所以朝野间是议论纷纷,大家都很关注这个事情,想要看朝廷后续的处理。
京师里的大臣们,主要是两种意见,一种认为,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,这是事实,无论他出于什么动机,什么原因杀害赵师韫,无论赵师韫是否罪有应得,是否该死,徐元庆都不该杀人,那既然他杀人了,杀人就要偿命,就该将徐元庆处死。
另外一些大臣认为,这徐元庆,杀人之后他没有逃走,而是自首了,而且根据他供述,他是为父报仇,这就情有可原啊,何况他还是主动自首,没有对抗朝廷,本朝以孝治天下,徐元庆的行为,不就是一种孝的体现么?所以不仅不应该杀掉他,还应该奖励他,把他当做一个榜样。
大臣们当然只是议论,最后拿主意的,是武则天。
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血亲复仇嘛,古代封建王朝基本上对这种复仇都不持反对态度,所以武则天的处理结果是,认为徐元庆孝心可鉴,所以无罪释放。
(陈子昂)
按理说这个案子到此就应该结束了,但是朝廷里有一个人,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,这个人,叫做陈子昂。
陈子昂,就是写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着”的那位大诗人,当时他也在洛阳做官,职务是右拾遗。
右拾遗,从八品,这个职务不能算高,也没有什么实权,但是却有一个独具优越性的职能,那就是他可以随时随时的向皇帝进谏,对皇帝的言行发表评论。
也就是说,右拾遗这个官职被设计出来,就是用于批评皇帝的。
武则天要赦免徐元庆,陈子昂不干了,他找到皇帝,说这不对啊,说从来就没听说过杀人可以无罪的,徐元庆杀害朝廷大臣,犯罪事实清楚,就应该将他处死,如果区别对待,那法律还人人平等吗?执法不就成了两样了么?
陈子昂还说,不仅仅是在国家法律上来看待这个事情,徐元庆应该处死,从孝道的角度出发,他也应该伏法,试想一下,他是为什么而犯罪,为什么要杀人?他不是平白无故,不是为钱为财,而是为了给父亲报仇才杀人,如果因为他是血亲复仇就赦免了他,那就是在羞辱他的品格,损害他的义节,所以人一定要杀,但是杀掉之后不能再论罪了,而应该为他修坟立墓,镌刻他的生平,表彰他的行为,这个就叫做两全其美。
陈子昂的意思是,古人追求杀身成仁,徐元庆既然选择杀人之后自首,就是想要成仁,朝廷应该让他求仁得仁,而不能不让他成仁。
最终,陈子昂的提议被采纳,原本无罪的徐元庆又被捉了起来,旋即处死。
陈子昂一生很不得志,官场上不太如意,武周时期,女皇弊政颇多,他作为右拾遗,时常上疏批评,但是武则天多不采纳,这回倒是一反常态,全盘执行了陈子昂的建议。
一桩命案,就此告一段落。
这个案子不离奇,也不曲折,当时的大唐处于动荡时期,酷吏政治之下人人自危,赵师韫死也就死了,而徐元庆一介平民,就更没有人关心他的死活了。
但是说出来您可能都不信,一百多年之后,这么一桩稀松平常的案子却被旧事重提,还被人给翻案了。
翻案的这个人也很有名气,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。
柳宗元认为,陈子昂对案子的处理意见,看似合理,实则荒谬极了。
朝廷按照陈子昂的意见,处死了徐元庆,并在徐元庆死后表扬徐元庆,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行为。
因为,古代的封建王朝,治理天下和民众无非就是靠两种手段,一是法律,二是道德。
法律要求人不能杀人,人如果杀人,就应该偿命,而道德则认可血亲复仇,认为有些时候,杀人者不必偿命,反而应该被表彰。
那么朝廷认定徐元庆有罪,将他杀掉,杀掉之后反而又表扬他,这就很奇怪了。
杀了该表扬的人,这是滥用刑罚,表扬了该杀的人,这叫做败坏道德。
在这样的认知下,老百姓看了也会蒙圈,到底什么是对?什么是错?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?这种法律能当榜样吗?
所以,柳宗元认为,这个案子的关键,其实应该是调查清楚当年赵师韫判处徐元庆的父亲徐爽死刑,是秉公执法,还是冤假错案。
如果赵师韫是秉公执法,那么徐元庆杀人就没有理由,那他就该杀,并且不应该被表扬。
如果赵师韫铸成了冤假错案,那么徐元庆就是血亲复仇,应该得到支持,柳宗元甚至还说“执事者宜有惭色,将谢之不暇,而又何诛焉”,意思是如果是后边这种情况,那不仅不该杀掉徐元庆,朝廷反而应该因为审理案件不够公正,冤枉杀害了好人而感到羞愧。
在古代,人们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家族关系,血缘关系,是父母,是兄弟,是子女,是姐妹,家族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,而对家族中某一个人的人身伤害,将会被视为是对整个家族的羞辱和侵犯,所以才会有血亲复仇。
举个例子,你和妹妹都读小学,你妹妹被同学欺负了,你作为哥哥,肯定要为妹妹抱打不平,其实这也是一种血亲复仇,当然我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,您懂我这个意思就行了。
现代社会,司法公正,审判一个人的权利不在个人手中,而是由法律决定的,可是柳宗元的这篇《驳复仇议》,至今读来,仍然让人深思不已...
参考资料:
《驳复仇议》
《新唐书·陈子昂传》
赵岚.论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的法理与文采.名作欣赏,2020
贺如文.中国传统复仇观与礼法之争.邯郸学院学报,2022
广升网配资-广升网配资官网-专业的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